查看原文
其他

足球场之燃——看同济毕设第一名是如何诞生的

JW TransAxis设计坐标 2022-04-21




在学习建筑的路上

你是否踽踽独行

我们想分享

和你聊聊有趣的、不为人知的

小故事




大家好呀!樱花飘落又散去,一年毕业季随之来临。在去年的毕设中,有不少有趣的课题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有许多作业在不同方面突破了我们对传统的优秀作业的认知——建筑系的毕设还可以这么玩儿!小编特邀TJ毕设第一名的JW同学来开启这个系列的首篇~之前听公开评图汇报的时候便对这个作业中日常生活的自发活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JW同学在篇尾所引“强调活动而非形式,因为使用才是带来活力的根源”,在魔都的球迷们想必能在这个作业震撼的手绘效果图里找到自己憧憬中的球迷的日常吧!
先来一段开胃视频~ 低沉富有磁性的解说配音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214xhp7i&width=500&height=375&auto=0


17年的那个夏天,在迈耶还只是迈耶,而我们的芳华还未逝去的时候,等待着我的终于来了的是毕业设计。(此处应有樱花飘落的镜头)

首先介绍一下这个毕设课题的信息。

课题名称:以社区体育功能更新为契机的城市空间改造——虹口足球场地区社区体育及其他功能再整理,目标是“训练在愈发拥挤复杂的城市中定位建筑、应对不断出现的变化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基地位于虹口足球场地区,这是一个杂糅了各种运动基础设施(足球场、游泳馆、健身房、室外运动场)、交通基础设施及其附属商业(地铁站3号线、8号线)、长途客运站、小型旅馆、社区商业、办公、住宅、大型停车场的区域。

课题持续15周,成员共11人,分为三组进行146000平米的城市设计,4000-10000平米的建筑单体设计由个人完成。

课程配置高水准的指导老师们,有KK老师,博览群书,洞察秋毫,在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引导每一位同学,帮助同学们发现方案中发展的潜力;TWJ老师,目光精准,一语中的,经常帮助同学们梳理设计思路,为方案提出很有价值的建议;ZT老师,清华大神学姐,斯卡帕专家,总是平易近人地和我们讨论方案。



1. 城市研究



开学前的暑假,王老师先让我们翻译了库哈斯的文献The Day After --A Conversation with Rem Koolhaas, EL 79。我比较喜欢的是里面提到的“真实的亚洲性”,拥挤之下的公共生活对城市空间的填充。什么意思呢,就是欧洲底层架空,那是新建筑五点;中国底层架空,明天就被卖烧饼的小摊给占了,城管把他赶走,又成了大爷们下棋的地方,就是所谓行为“流变的同时性”。

行为对公共空间的侵入


我们的设计课题也按照拥挤的城市环境这个主题展开。基地选在了虹口足球场周边的一片区域。城市设计小组的三个人:来自新疆大学而实际四川出身但怎么看都有点异域风情的宅女、汉语说得贼溜的韩国欧巴、还有我,就向着遥远的地铁要坐三个站的虹口足球场出发了。

基地环境


到了现场,便感受到各种都市要素在这里的杂糅:巨大的体育场、高耸粗壮的轨交线、地铁与地下通道、龙之梦购物中心、办公高层……而往南走几步,又会进入一个市井的居住片区,既有新建的高层,也有上个世纪的多层住宅,其间的缝隙也被各种各样的加建所填满,沿街开着杂货、小吃等等小商业,街道上穿梭着居民、上下班的白领、外卖小哥……有趣的是这一切要素都因为紧凑的城市发展空间(房价),拥挤在极小的距离之中。菜市场的羊肉粉丝汤也很好吃。

都市感的场景

对比上海几处体育场,虹口足球场尤其拥挤

球场与居住区

由于拥挤,不同功能彼此挤压而塑造出新的形态,极近的距离也孕育着新的关联。例如在基地调研中发现的客车站,利用了足球场台阶下的空间,其平面形状则被球场环路切出一个尖角。从这些自发无意识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发现其中产生新类型的机会。

足球场台阶下的客车站

被台阶塑造的空间


接下来设计小组就三个主题分别展开调研:汽车站、体育设施,和停车场。走访了几个汽车站后,我们大致掌握了车站的运行模式:每天定期的几班车、需要一片场地停车、比较大的转弯余地、上下客需要的人行车行流线分离。原来客车站利用大型基础设施的路网是比较常见的,例如体育场环路、高架下面、高速之间的夹缝,这样空闲的交通资源也能得到盈利,由此也产生出被各种犄角旮旯挤压得奇奇怪怪的车站。可见省钱才是建筑学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高架下的车站,底层切出斜角避开柱子;拥挤环境中的车站


不止客运站、一些体育设施比如游泳馆、训练馆、保龄球馆等等也集聚在足球场周边。此外还有需要大量停车的大型餐厅占据了球场的底层。餐厅的停车位把原本公共的篮球场都占据了,也许这就是城市肥胖率上升的原因吧。


(什么?你说吃饭才是最重要的?)


反过来比赛期间,这些设施都会因为交通管制而封闭。大批安保人员驻守在球员入场区,球迷们则兴奋地向客队大巴挥舞中指,营造出愉快的节日气氛。原本轨交站直接通向球场二层环道的路,也因为检票的管理需要被封闭了,做地铁来的球迷也只能穿过很宽的马路过来。而且因为封锁,球场周围也挤满了等候的球迷,想宽松一点的人就等在更远的龙之梦门口,或者附近的餐厅里,引发一股周期性的消费浪潮。


气场压制;球迷表示有点挤


在汇报城市研究成果时,KK老师让我们每个组都要确定一个关键词,作为接下来城市设计的基础。这个关键词必须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策略,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我觉得,设计课时经常会产生前期调研的成果在后面的设计中没有得到利用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尽早地形成一个预想的方案图景,接下来有的放矢,去寻找能支撑自己想法的资料,就能比较高效地完成调研了。老师所说的关键词和空间策略,应该就是把我们从漫无目的的前期中拉回来,对繁杂的城市删繁就简,关注空间本身的属性。


2. 城市设计



观察到足球场周边资源共享的现象,和南边居住区拥挤的现状,我们就有了利用足球场空余的空间资源为社区提供活动场地的想法。为了给城市设计提供支撑,小组就去量化地调研了客运站、游泳馆、旅游集散中心、训练馆等等设施的大巴数量和行驶时间段、以及居民区商业的活跃时间段,形成了各功能的峰值时间图表。由此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错峰使用。即通过恰当地组合功能以及空间布局,达到:

1. 对紧张的资源如活动场地、道路、停车场等分时段使用;

2. 当某处设施被利用时,发现同时间其他业态被促进的可能性;

3. 在高峰时段,有意识地将人流分散到较疏松的区域;

(分析峰值时间的图还是XYL学姐告诉我们去参考库哈斯的画法的)


在空间上,主要是塑造了从足球场前广场这一最公共区域,延伸到居住区的开放路径。在紧密的社区环境与开阔的球场区域间,形成一片夹杂着室外体育场地的商业地带,作为居民急需的活动场地,又可以在赛时作为人流聚集的场所。

城市设计图解


简单地说,就是球场周围平时都太荒了,还不如让大爷大妈们来跳舞,或者让小伙子们打球,让两者进行亲切的交流。

社区入口推敲

社区意象


在城市设计阶段我们小组一直对如何清楚地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态有很大的分歧。例如,不同功能使用同一片场地,我希望能用较为完型的场地来强调这个概念,而另一位同学就觉得太过生硬;我希望住宅能采取中低层组合的形式,另一位同学又会觉得高层更好。感觉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妥协之上,实际的设计进展非常缓慢,让人感觉非常心累。真真儿体会到“做事先做人”的难处,也是体验一把日后工作中众口难调的情况。

城市设计总图


好在后面小组成员分别承包一片地块深入设计后,效率就大大提升了。我主要处理轻轨站和球场之间的剩余地带,城市设计阶段的想法是引入5米高的一层,增强原有9米高环道与地面层的联系。球迷主要在5米平台等候,也与下面的球员入口隔开,减轻安保压力。同时从轻轨站过来的路径接在5米高平台上,不与比赛用环道直接连接,在赛时也不用关闭了。在五米平台与9米平台之间可以做一些商业,平时就成为居民跑步、休闲的场所。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意象

这张场景图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来分析,应该是表现出了人群的不同活动在同一场景中的呈现:跑步、购物、餐饮、停车……并且透过空间的边界看到城市的远景,从而塑造出开放的都市感。这种意象也成为后面深化的指导。


3. 建筑概念



进入建筑设计阶段后,首先去研究了一下体育设施和休闲娱乐业态的整合案例。看篮球的同学可能知道,美国球馆做得像个购物中心一样热闹,球迷不光来看球,还可以吃吃喝喝买买买,丰富一下精神文化生活。这个时候也读到一些关于城站一体化的书籍,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形成城市的门户,提振街区活力。

书中酷炫的一张图


去过东京的同学应该都在品川站换乘过:广阔的被银色金属顶棚覆盖的空间,光线从侧高窗倾泻而下,虽然是室内但是像室外一样的铺地、标识、川流不息的人群、向四周蔓延的通路……我很享受这种都市感的场景,就打算做一个高敞漂亮的车站大厅,人们来了都感觉非常高大上,感觉这个地方很吊。来看球的人不光买门票,还能消费食物、衣服、纪念品,拉动我国内需,进一步实现地方财政由依赖土地出售向高附加值产业的经济结构转型。

品川站


因为要改造体育馆这一片,还是去实地调研了一些体育设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海体育场采用了主环路向城市开放,各个设施的内环路受管制的做法。走在街上,能隔着球网看到广阔的球场,和在夕阳下奔跑的玩儿球的人,令人心情愉悦。由此产生了围绕体育场地建立模糊分隔的初步想法,让体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景观。或者说,在体育场的边界挤压形成的间隙中,纳入另一种功能。

上海体育场的交通组织

街道上看到的夕阳下的奔跑


由此产生的想法就是用密斯的墙一样的手法来分隔整个空间,并给予场地之间的分隔一个厚度来置入功能,这样人们能自由地在整个区域中穿行。新的“空”的部分也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品质:有围合感而不失开放性,与其他功能共享活力和人流。

密斯流动的分隔


为达到开放的目的,在不同的空之间不希望是建筑很硬的分割,实体的感觉要削弱,成为覆盖、柱列等等视线可以穿透的限定。联系具体的设计,就是围绕体育场布置餐饮、零售、社区服务这些比较灵活的功能,对建筑的形状和围合程度要求比较低。


建筑概念图解

意象


有了大概的图示化的想法,接下来就是落实在场地上,跟各种条件磨合了。起初做了几稿方案,老师们都觉得很封闭,没有城市设计中向社区开放的感觉。感觉做得像一个封闭的购物中心了,这样说。

开始的想法是不同剖面的建筑的集合


我就专门找了找:什么是开放的感觉?看了看参考图,回忆了下旅行的经历,我发现重点是要在空间的边界上打开缺口,在视线上能看到外部城市的活动和景观,也能随意地从覆盖下的空间穿行到旁边的公共领域。然后也意识到,最主要的目的是给人提供“空”的活动场地,而不是实体的建筑。

开放的意象

重点是要空


于是又回到城市设计确立的原则开始思考。要避免这种封闭的感觉,应该让公园的活动场地延伸到广场上,再顺着缓坡过渡到二层平台,一直保持着给人开放的感受,避免出现清晰的实体化的边界。

建筑生成的城市设计基础


按照这个思路做了方案:靠体育馆一侧,需要应对赛时人流集散、营造符合体育赛事的宏大氛围的就塑造为完整的“空”,布置在它周边的,更加日常性的空间就塑造为松散、相对独立的小尺度的“空”。建筑退为背景,为空的塑造而服务。(非常政治正确有没有)果然加大空的场地的比例后,老师们都觉得挺开放的了,我终于惊险地度过了概念阶段。

第一次提出平面布局的草图


平时和赛时灵活使用的“空”


记得中期汇报时其他组的老师表示,住手!这根本不是魔法城市设计!原因是在建筑设计过去几周后我们又要做一次整合的城市设计,把建筑纳入到整个体系里去,以致于模型的完成度已经超过规划层面的考虑了。这段时间大家齐心协力做基地模型的过程还是很快乐的,去了宾大的王学长教我们用白色KT板叠在一起切出建筑,然后刷厚厚一层白漆,做出了一种石膏的感觉,希望这个技法不要失传啊。

活用立体几何

城市设计模型


中期答辩现场


前期城市研究和设计的阶段,老师们对我搞定了整体的空间布局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批评的方面在于我汇报的思路非常混乱跳跃,口头表达也结结巴巴。因为以前的设计课都不太重视过程中的表达,现在突然要做到每节课都得梳理好思路,给老师呈现一套完整的逻辑链,各方面准备都不充分。在这之后,就有意识地提前准备汇报的文稿和图像了,力求每次都能讲一个完整通顺的故事。



4. 深化设计




在确定总体布局后,方案稍稍陷入停滞。后面深化部分有点有心无力,面积太大hold不住。从小组作业进入个人部分,没有了成员之间的监督,进入了倦怠期,花在设计上的时间也变少了。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一是把球场间的商业体量再碎化了一些,考虑了面对球场的通透的面的做法;二是完善了一下覆盖主空间的顶棚。


具体处理各个商业体量时,因为希望围合场地的建筑中能感受到体育的活力,所以想要做出通透的立面,同时又能对空间有一些划分。于是采用了格栅和片墙来分隔,这样吃饭的人可以看到打球的人,有种都市中行为混杂的兴奋感。

因为空的场地成为了主角,并且希望相邻的场地之间能有较为通透的视觉联系,所以建筑的形体被压缩得十分狭长。而餐饮的备餐又需要比较大的空间。KK老师建议说可以把通透的部分做在局部,然后该放大的地方放大。最后形成了三个餐厅都是一大一小空间的组合方式,备餐放在宽的地方,中央厨房放到了轻轨站底部。


大三时喜欢内藤广的结构表达,这次也做了差不多的有点炫技的三维桁架,看起来非常费力。典型单元是由底层两根交叉的拱形杆和上方支撑玻璃顶的上弦杆组成,每三跨落在一根柱子上。朝向广场的一端做出慢慢收窄的渐变,打开成一个公共的出口。由于是悬挑的,有额外的杆拉在体育馆的钢结构上。现在再做选择,我会更倾向于轻质纤细的感觉。

结构轴测图

内藤广事务所,海彩馆


此外还确定了一些小节点的做法:

轻轨站的入口被一个高敞的覆盖限定,透过立面上打开的大洞,能看到内部交错的扶梯。轻轨站连绵不断的通勤客流成为了视觉上的奇观

从北侧驾车进入基地时,会看到一个玻璃体量咬在原有的轻轨站上,显露出内部的活动

入口广场的体量底层顺应人流的方向,分为左边上到球场或是轻轨站的路线,和右边进入主空间的主流线。上层扭转一下,让主要的立面面对着前广场,悬挂一些海报之类,起到展示作用;商业体量用格栅顶限定,增强内部空间的开放体验。


进入深化阶段后,KK老师不会在立面的细部啊之类的环节上把控,而是留给同学们自己去做。老师倒是特别强调了这个设计结构的布置:底层由行车流线产生的逻辑和上层商业的逻辑如何磨合、轻轨站的柱网和球场的曲线柱网如何对接、支撑顶棚的粗大柱子和商业体量的钢结构怎么共同作用……记得老师说了类似这样的话:在不同要素的矛盾和磨合中寻找方案的机会,也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产生有趣的设计。例如这个设计里北侧商业体量的一道弧线,就是因为客车的转弯半径要求25米而形成的。

9米标高平面


作为一个跟既存建筑密切相关的城市更新设计,深入平剖面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资料不足的问题。为了搞清楚改造部分和轻轨站、球场的衔接关系,还得再去实地勾画平面,测量尺寸。三号线很神奇地在底层有两层餐饮零售,而且有复杂的错层关系,之间的联系楼梯也是闪转腾挪,画起来非常烧脑。而足球场在毕设期间竟然失火烧了起来,一大块立面要维修。所幸安保不严,我能溜到9米平台上搞清楚平面的大致尺寸。最后做大模型时因为不想浪费测得的资料,沉迷于这两个建筑的细节,差点没完成自己设计的部分。

着火了!

轻轨站制作中

球场制作中



5. 最终成果





精彩长图出没~请翻转屏幕90°~


出图时王老师强烈建议要手绘线稿,因为渲染主要表达光影关系,而线稿能清晰地传达出建筑构件之间的交接关系、前后的遮挡,他希望我们能有选择性地表达建筑场景。其实我一开始不太确定,毕竟没试过效果图全部手画。所幸最后效果还可以,线稿的表达确实对细节的交代更胜一筹。就是感觉对比没有拉开,有时间的话填一些材质,不同的面区分开来会好一点。


我在出手绘稿的过程中,先是SU确定一个角度,把能建的细节都建出来,然后导出dwg,打印一份很淡的线稿作为底稿。手绘的部分,一是用不同线宽的笔区分一下剖断、近景跟远景,二是添加植物、人物、小车车等等表现活动场景的配景。因为感觉画面平淡,我在剖透视上尝试着用加深工具画了一些阴影,稍微强化了一些体积感。后期利用PS还可以填充材质或者直接数位板上色,有很多学长学姐的案例,可以参考豆瓣明成教室上王老师带的往届作业啦。

这个人好像一条狗

轻轨站和球场间的剖面,基本上表达了设计主要的关系

在西边的是现存的轻轨站,最上层是乘车的月台。我把下面三层的进站区、餐饮、零售朝向球场的面打开,让原本较为封闭的内部和体育场的活动发生联系

从轻轨站底层延伸出来的平台,是假设在城市干道上的开放球场,同时也阻隔了车流巨大的噪声。下面藏着餐饮使用的中央厨房,给道路留有4.2米的净高。

架设在原有停车场上方的是底层开敞的餐饮,透过稀疏的围合你可以看到远处的球场上少年们正在磨损自己的膝盖。通透开放的底层被上方的格栅顶覆盖,种植着植物,平时是愉悦的半室外就餐区域,赛时就作为球迷的等候区域。被开放场地的形状挤压而形成的很薄的餐饮,每个座位都有很好的视野,与体育活动共享着彼此的活力。

9米和5米标高平面之间脱开,为地面层的步行道留出天井。沿街的商铺会给街道带来活力。

在原有的足球场边上,架设的顶棚覆盖下的是应对比赛期间人群聚集的主要候场区,平时是服务社区的公园步道。底层安排了停车场和大巴站,人们可以通过开口处的扶梯上下。比赛期间这个通道会被封闭,隔开球迷和球队大巴的流线。

球场看台下比较高敞的空间改造成羽毛球、攀岩等活动的大众健身场所。下面一层是球迷俱乐部,展示球队文化、老球迷聚集吹水的地方。二层进深较大的空间引入了购物场所,地面层则保留了原有的大型餐厅。

引入不同功能,让不同活动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发生,让人们感受到拥挤文化的混杂而刺激的都市体验。

有人在跑步,在打球,在吃饭。有乘地铁上班端着咖啡的白领小姐特意经过球场

有人在遛狗,在虐狗,在喝茶。有小萝莉在买冰淇淋

有人在逛街,在看球赛,有开往远方的长途大巴在脚下驶过


新的入口会更具展示性与开放性,彰显激动人心的赛事文化。而顺着一旁的小道上去,你又会找到宜人的餐厅、小店、球场。原本的城市剩余地带,将会成为赛时和平时都极具吸引力的好去处。


建筑单体模型

从西南方向鸟瞰。延续了概念阶段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和几个分散的小空间的想法,碎化了原本剩余空间的尺度。

顶棚下的5米标高的主要候场区,与体育场环道脱开,便于检票管理。两侧的界面是零售和餐饮,保证了日常情况下场所的活力。

顶棚下的大空间向外渗透到零碎的小空间中。球场作为大空间的开口,让顶棚下的空间不会过于封闭。

球场的界面被商业功能填充,不同活动的人之间形成视线交流。其中一侧是通往轻轨站的大台阶,也可以转换而作为看台使用。


在最后出图的阶段,老师们就没有对设计提出太多改动了,更多地是指导我们的汇报逻辑和排版。我当时对方案的重点还是一头浆糊,把选的效果图角度拿给KK老师看时,他特意强调了要把各种活动都表现在一张图里,还告诉我在汇报时也要强调混杂的行为。到这里,我感觉设计的结果和开学时翻译的库哈斯文献真的串起来了,感慨于老师设定题目的深度和背后的理论支撑。


6. 答辩与后续




毕设答辩的时候,我被派去代表小组做公开答辩,实在诚惶诚恐,因为小组里其他同学也做得非常好。而且时间非常紧,出完图也就有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准备了。KK老师把我抓去工作室做PPT,然后不断地试讲。因为PPT的初稿做得比较混乱,老师还帮忙梳理了汇报的逻辑,教我先画一画整个汇报的分镜。一开始讲得磕磕绊绊,练习两三次后终于能通顺地讲下来,真的要感谢老师的指导。

答辩时大家都来帮忙,感谢!


暑假里少白,周老师和我去淡江大学参加毕设的交流活动,感觉台湾学生做的东西真的跟大陆很不一样。那边的城市建设基本完成,没有什么大项目,有的老师花了几年,就是保护旧城里的一条坡道不要被拆,做了几条刻了诗句的栏杆扶手;或者说服政府不要在风景秀丽的地方盖太高的高楼。在这种环境下,同学做的也都是在已有的环境下增设一些简单的设施,比如澡堂,晾衣杆等等,用比较小的代价来提升居住的品质,或者完全自HIGH地探讨建筑与文学,建筑与死亡的产物。怎么说呢,感觉到一丝寒意,原来建筑市场的繁荣不会一直存在的,它真的有这么小众的一天,而且是真实发生着的。不过从另一面看,当社会发展到这种程度时,仅仅是靠情怀还是有这么多人选择学建筑,不得不感叹发达地区的人们已经脱离了基本生活需求的束缚,开始放飞自我了。

这样的一个中庭里展示

大家的封面都好好看(里面更好)

金奖作品:一个澡堂

台湾的帅哥与萌妹


7. 感想




感谢老师们一学期的付出,以及小组成员热心地推进设计,在设计课得到了很多收获。从学期初着眼于功能组合的调研、城市空间的讨论,到后面对结构的梳理,都获得了看待设计的崭新视角。记得中期评图中一位老师的话很有启发:“看到新设计的建筑就会想建筑老了之后是什么样呢?”联想起生活中看到的情况,当十几年过去,建筑的材料变得黯淡,立面被植物、广告牌、或是其他的生活印记所覆盖,剩下的就不再是一个视觉的构成,只留下对街道的围合、内部的流线等等一些简单的关系,建筑退而成为一个背景。这也是库哈斯等当代建筑师强调活动而非形式的原因,因为使用才是带来活力的根源。回看自己的设计,感觉还是过于复杂,没能抓住最关键的点,把剩下的都简化处理掉。希望下次能够从一开始就尝试做出贴合实际、简单而直击要害的设计。


回想整个课程,节奏紧凑,马不停蹄,很多内容在后来回想起来才稍微有些理解,这也离不开三位老师的辛苦付出。虽然这个课题是探讨拥挤城市环境中新的可能,但人们缺乏必要的距离,也许并不是什么健康的事情。这是因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引起的,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以后能住得宽敞一些(逃)。也希望各地区平衡发展,解决用地不足的城市病。


小编点评:毕设——是我们经历了本科从无到有这个过程的尾篇,也许你想把心中之前没能实现的想法做出来,也许你想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出突破自己的设计。看完JW同学的作业,能体会到老师们为何对这个第一名的设计评价这么高,在老师们言语犀利的公开评图现场,老师们也没提出什么质疑点!在现在人们身处的城市环境中,需要考虑建筑老了之后的样子,需要我们思考真正激活城市空间的设计。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不需要多完美,来让你的Idea被记录、纪念~


下期再见~再见~


文字图片:JW

校稿润色:HMM


谢绝擅自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文字转至文章)

暗黑裂变|来自地狱的同济大三博物馆设计

记同济一份全票课程设计的前世今生

老师让你考虑气候,你只会用Ecotect?

数字工作营跨界盛宴,库哈斯侄子等一线大咖来袭

流动的金属|超薄板材空间结构建造记

高技派 | 同济史上最复杂烧脑的商业综合体设计

记一个同济本科最苦最虐Studio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上海买下300平米别墅,如何打造成建筑师梦想精神家园?

手工艺已死——高精度信息时代的设计与建造进化

10 ZHACODE|扎哈背后的神秘部队开始亮相

11 摄影专访 | 空间诗意:建筑师的造梦之旅

12 同济热力学建筑Studio| 中期成果=上海图书馆竞赛二等奖!

13 同济建筑天团+MVRDV主创亲临指导=史无前例的盗梦空间!

14 建筑界的Beatles| Superstudio:国际大师们的启蒙催化剂

15 暴改火车站占德国报纸头条!同济小姐姐获柏林gmp实习敲门砖

16 如何从建筑系学生进化成技术宅,阅读前请尽可能撑开你的脑洞

17 TransAxis拖延已久终于写出了年终总结

18 840元票价放飞了我的想象力|设计上海在建筑学生眼中是什么样的?

  19 银蛇狂舞|集颜值与高技于一身的同济全票商业综合体


TransAxis
我们是与你一起在探索建筑的路上同行的伙伴。
我们想和你谈天说地,尬聊也可以。

欢迎关注这个小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